- 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 168期 2013/08 (文/孫世昌)
據數月前一份由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簡稱EMA)所發布之官方消息指出,就境內首度提出上市申請之基因治療藥品Glybera,於該申請案之最終核駁決定作成前,EMA下設之「人用醫療藥品委員會」(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簡稱CHMP),就此項申請案,已提出一項重要且具正面影響性之建議;關於前述Glybera藥品,乃係為利用「病毒載體」,來做為具正常功能之「脂蛋白脂酶」基因,進入人體細胞之傳輸工具,並藉由置換功能失常基因之原理,以重新啟動該細胞生產特定酵素之一種「新興治療產品」;而依CHMP方面說法,其表示:「此項建議,主要是回應執委會先前所提「重新審查」之要求,並在採納『新興治療產品委員會』(Committee for Advanced Therapies)所提之科學性意見後而作成」;而由於,此產品乃係為於歐盟境內首度上市之基因治療藥品,故,EMA方面已表示,未來該廠商必須提交使用結果與其他上市後監控資料,以確保此產品實際之使用安全及功效。
而事實上,若我們換個觀點,從利用以生物工程改造之病毒載體或奈米物質來做為專一性傳輸工具此角度來看,或可發現,近年來利用奈米技術(物質)來促進生醫產品創新之勢,幾已銳莫能擋,譬如:奈米藥物傳輸(奈米載體、標靶藥物傳輸)、奈米生醫造影(量子粒、磁性奈米微粒)等;雖然,此項可促進創新產品研發之「關鍵促成性技術」,正備受矚目;但,礙於現行技術及評估方法之侷限,就是否能準確評估或鑑別各奈米物質所「可能」具有之風險?或者,其相關危害性資訊,又是否已確實掌握及透明化等問題,則皆是各國政府在思考究該如何合理「導引」此項新興科技發展時所必須面對與處理的;有鑑於此,為協助各國因應前述挑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即於2012年時,公布了一份「奈米科技公眾參與規劃指引文件」(Planning Guide For Public Engagement and Outreach in Nanotechnology),就規劃奈米科技公眾溝通活動須考量之點,提出可能建議;而至2013(今)年初,又另公布一份「食品與醫療產品中所含奈米技術法規架構報告書」(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Nanotechnology in Foods and Medical Products),除就各先進國家對其境內上市之含奈米物質食品與醫療產品之立法規範狀態,做一全面檢視及整理外,亦顯示出,美、日及加拿大等國,乃是目前規範奈米物質上,立法較為完備之國家;而至於歐盟方面,其於規範含奈米物質醫療產品之立修法上,則仍存有可補強之空間;對此,為促進境內奈米科技應用及與國際步調相銜接,於2008-2011年間,執委會即曾對境內「奈米物質」應如何妥善規範一事,就各方意見進行彙整,而至2012年底時,遂更進一步就上、下游端奈米物質規範之合適性及法規缺口等部分,進行整體檢視,並隨之公布「第二次奈米物質法規檢視報告書」(Second Regulatory Review on Nanomaterials)。由於此份報告,乃預先性地闡述了日後歐盟政府對其境內奈米物質所擬採之管理態度及模式,故以下,本文將就此份報告書中較值關注之內容,稍作整理及說明。
關於上述法規檢視報告書,其較具重要性之部分,略包括:(一)奈米物質定義、(二)所具利益與經濟面影響、(三)安全性議題、(四)檢視現行規範之合適性及法規缺口等;首先,先就(一)奈米物質定義部分來說,依報告書內容,其乃爰引2011年10月時,執委會曾對「奈米物質」定義所提之建議(可參考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nanomaterial;2011/696/EU);而目前,執委會正考慮,擬將此定義納入後續規範之修訂與解釋當中。其次,是關於(二)所具利益與經濟面影響此部分,其重點有三:其一,是說明奈米物質之使用已行之有年(以「炭黑」與「非晶矽」為例,來說明奈米物質於全球市場已交易數十年並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中);其二,是舉出當前最受關注之奈米物質及應用,例如:奈米二氧化鈦、奈米氧化鋅、富勒烯、碳奈米管及奈米銀等,而其應用則有:1.生物醫學領域(如疾病診斷或癌症治療)、2.電子元件設備、3.太陽能板、4.電池及5.催化劑等;其三,是點出利益及對經濟面之影響,前者包括:1.生命救治、2.突破性新應用、3.藉減少環境衝擊並改善日用品功能等利益;而就後者,則指出:「據估算,至2015年時,以奈米技術為基礎開發產品之總值,將從2009年時之2千億歐元,成長至2兆歐元」。再者,是關於(三)安全性議題部分,重點有二:一者,是點出,對人造奈米物質之監測,在技術上,仍存在著一定之挑戰,包括:1.尚待定訂合適之尺寸及濃度範圍、2.缺乏可從自然或一般物質中精確辨識人造奈米物質之技術;而若想從成分更複雜之基質或產品中,精確地對各種奈米微粒進行檢測,則更具挑戰(如:檢測食品、化妝品、土壤中所含特定奈米微粒);而另一,則是說明,OECD及各歐洲標準組織,現正積極促進可支援奈米物質風險評估之各項技術之一致化及標準化。最後,是(四)檢視現行規範之合適性及法規缺口部分,重點包括:1.化學物質登記:執委會正就:(1)製造或進口總量少於1公噸之奈米物質是否得採簡化登記程序?(2)是否視奈米物質為一種新物質?(3)對登記之奈米物質研擬一項包含「暴露安全評估」之化學安全報告等法規需求,進行必要及可能性評估;2.消費用產品:除已將規範奈米物質專款,納入對含奈米物質之殺蟲劑、化妝品、食品添加物及食品標示等管理法規外,執委會亦承諾,將修正消費性產品規範中,有關奈米物質之定義;3.環境保護:不排除將於下游端環境保護法規中,設置奈米物質規範專款(如:於水資源與工業排放管理法中納入奈米物質排放規定並發展監控及模擬其對環境影響之能力等),不過,執委會認為,對奈米物質之潛在風險管控,仍宜從上游端之REACH或CLP法規,來進行把關。
於扼要瀏覽過此份報告書內容後,就日後歐盟對奈米物質所擬採之管理態度及調修方向,理應可有一較完整之概貌:然,除上述重點外,就如後事項,或亦值留意:第一、擬採「視個案而定」之評估方式:依報告書內容,其指出,從過往模擬試驗結果來看,某些奈米物質,雖可能確對健康及環境易產生負面衝擊;但另一些奈米物質,則並非如此;故其強調,於管理上須讓大眾充分瞭解的是:「並非所有奈米物質,皆具高風險」;而若再進一步思考,就奈米物質本身潛在風險之評估,自然也就不應簡單以「因尺寸小可引起較大反應,其必定更具風險」此種邏輯,來做一竿子式的判斷(其風險之有無與程度高低仍須視該特定奈米物質及使用方式而定);而目前,由於執委會尚未找出任何一種「通用性風險評估模式」;故此報告書建議,就境內各奈米物質潛在風險之評估與鑑別,暫時仍宜採「視個案定」之方式,較為妥適。第二、於消費性產品規範中納入奈米物質規範專款:於執委會要求下,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現已採納一項指引文件,並明確規定,就含奈米物質之食品或飼料提出上市申請時,業者所應提交之資料為何;而其次,於藥品法規部分,執委會方面除正進行檢視外,亦表明,未來將納入某種合適之奈米物質「風險/利益分析」及「風險管理」機制;再者,於醫療器材法規部分,執委會補充,除將著重產品標示外,對含游離態奈米物質醫療器材,將考慮重新分級(可能納於第三風險等級醫療器材下管理)。
總上述,雖然,伴隨著各奈米技術、物質於生醫領域應用之增加,使得各種新治療藥品與臨床診斷/造影儀器之開發成為可能;但,從上述報告書內容可知:1.可精確鑑別各奈米物質之量測/監控方法與分析儀器仍待開發;2.奈米物質暴露風險評估方法尚待建置;3.危害性相關資訊之掌握及透明化程度不足等,皆是在運用與發展此項新興科技時亟待解決之難題;因此,究該如何評估與選擇何種較安全之奈米技術(物質),來進行各類具價值新創醫療產品之開發?或許,不啻是業者,也一併考驗著各國政府能否適度導引其新興科技與產品發展之智慧。
參考資料:
1.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recommends first gene therapy for approval”, please refer to this website: http://www.ema.europa.eu/ema/index.jsp?curl=pages/news_and_events/news/2012/07/news_detail_001574.jsp&mid=WC0b01ac058004d5c1 (last visited on May 10, 2013)
2. About the full text of “Planning Guide For Public Engagement and Outreach in Nanotechnology”, please refer to this website: http://www.oecd.org/sti/biotech/49961768.pdf (last visited on May 10, 2013)
3. About the full text of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Nanotechnology in Foods and Medical Products”, please refer to this website:http://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download/5k47w4vsb4s4.pdf?expires=1369133740&id=id&accname=guest&checksum=47115323E127CDD4B5CDABB50B3F6534 (last visited on May 10, 2013)
4. About the full text of “Second Regulatory Review on Nanomaterials”, please refer to this website:http://ec.europa.eu/nanotechnology/pdf/second_regulatory_review_on_nanomaterials_-_com(2012)_572.pdf (last visited on May 10, 2013)
5. About the full text of “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nanomaterial (2011/696/EU)”, please refer to this website: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11:275:0038:0040:EN:PDF (last visited on May 10, 2013)
- 本文章同步於生技與醫療器材期刊第168期刊載 詳細可至網站:http://tw.zinio.com/help/index.jsp 電子書平台下載~